🥶朝若惕😮

我爱的人是一位天使,她的名字叫上官婉儿。

详解上官婉儿一生之(一)上官仪死亡之谜

上官婉儿,唐朝武则天与中宗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诗人。因杰出的政治、文学才能与武周、中宗时期活跃的表现,素来也有巾帼宰相和文坛领袖的美称。我说她是中国古代最优秀杰出的女性之一应该没有什么人反对。然而因为封建社会对女性政治家的偏见与抹黑,婉儿身上出现了许多原本不属于她的谜团和谣言。为了破解这些谜团与谣言,UP打算通过这一个系列的视频,试图还原一个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上官婉儿。这个婉儿有可能会打破大部分人对她的现有印象。我将通过对一些如私德、政治立场等问题的分析,向大家展示一个可爱可敬又魅力无穷的上官昭容。

上官婉儿惊天动地第一事:全家祭天;第二事:十三保研;第三事:奉旨掌权;第四事:文馆重建;第五事:组诗成篇;第六事:饮鸩死谏;第七事:唐隆成仙。

今天来说说这惊天动地第一事:全家祭天。

说到全家祭天,就不得不提到婉儿的爷爷上官仪。坊间流传,上官仪因替李治写废后诏书而卷入废后风波,当时还是皇后的武则天暗中指使许敬宗诬告上官仪,使得上官仪全族尽灭,上官婉儿襁褓之中没入掖庭。那么事实真的如传言所说,上官仪是武则天害死的么?武则天真的是上官婉儿的仇人么?今日,我们就来破除这第一个流言。

据现有史料记载,废后风波最早出自成书于公元807年左右的笔记小说集《大唐新语》。此处要划上重点:笔记小说。用我们通俗易懂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野史。

一件事情出自野史的可信程度已经相当低了,更何况《大唐新语》作者刘肃生活的时代距上官仪族灭隔了一百年的时间,它的真实性我们更要打上一个问号。不要认为一百年的时间很短,林徽因去世距今也不过才七十年左右,她身上的流言多得就已经可以染黑一条太平洋了。

始,则天以权变多智,高宗将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威福并作,高宗举动,必为掣肘。高宗不胜其忿。时有道士郭行真出入宫掖,为则天行厌胜之术。内侍王伏胜奏之。高宗大怒,密召上官仪废之,因奏:“天后专恣,海内失望,请废黜以顺天心。”高宗即令仪草诏,左右驰告则天,遽诉,诏草犹在。高宗恐其怨怼,待之如初,且告之曰:“此并上官仪教我。”则天遂诛仪及伏胜等,并赐太子忠死。自是,政归武后,天子拱手而已,竟移龟鼎焉。——《大唐新语》

 

《大唐新语》是野史,我们研究历史,自然是以正史为主,那么作为正史的两唐书又是如何描述上官仪的死亡呢?

上官仪颇恃才任势,故为当代所嫉。麟德元年,宦者王伏胜与梁王忠抵罪,许敬宗乃构仪与忠通谋,遂下狱而死,家口籍没。——《旧唐书

《旧唐书》说上官仪因为恃才任势,所以遭人嫉妒。许敬宗诬陷上官仪与梁王李忠通谋,下狱而死,家口籍没。说起来就是一个装逼遭雷劈的典型。

 

新唐书基本沿用《大唐新语》的故事删减了些内容录入其中,《资治通鉴》又增加一些内容做了细节补充,虽然不知道这凭空补充的内容是出自何处,只能说司马公的想象力颇为丰富。《资治通鉴》基本和《新唐书》穿一条裤子,这里就省去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下文字。

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又引道士行厌胜,中人王伏胜发之。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后由是深恶仪。

——《新唐书》


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上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尝为厌胜之术,宦者王伏胜发之。上大怒,密召西召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议之。仪因言:“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上意亦以为然,即命仪草诏。

左右奔告于后,后遽诣上自诉。诏草犹在上所,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犹恐后怨怒,因绐之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仪先为陈王咨议,与王伏胜俱事故太子忠,后于是使许敬宗诬奏仪、伏胜与忠谋大逆。十二月,丙戌,仪下狱,与其子庭芝、王伏胜皆死,籍没其家。——《资治通鉴》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呢?这里就要从两部史书的写书过程说起了。

《旧唐书》成书于战争频繁,动荡不安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王朝更迭犹如走马观花,期间朝廷陆续有唐史的整理工作,然而因为朝代更迭太快,以至于前一个政权还没动笔写几个字,已经被后一个政权推翻重建了。因为如此,唐史的修订也都断断续续地进行,直到后晋时期才将这一工作完成。真正算下来,《旧唐书》的成书时间大概只有四年左右。因为时间仓促,对于前朝的官方实录,编纂者往往都是复制粘贴,有些连称呼都不改就原文照搬,史官很少有时间去参考民间野史,官方没有武则天陷害上官仪的记载,《旧唐书》自然也不会录用。

《新唐书》则不同,《新唐书》成书于安定统一的北宋时期,前前后后用时十七年,官方有大量的时间修改……哦不……完善这段历史。因此,野史正史相互参杂就成了《新唐书》的特点之一。

当然,仅仅是证明这段记载不可信,也无法完全说得清上官仪之死和武则天就真的没有一毛钱关系。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当时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一、上官婉儿本人的角度。

《景龙文馆记·上官婉儿传》曾说:婉儿自通天后,逮景龙前,恒掌宸翰。

“宸翰”的意思是帝王的墨迹。除了明确标明作者姓名的某些篇章,和婉儿辞官回家守孝的那段时期,中宗朝的诏书大部分都可以看做出自婉儿的手笔。我们纵观这些诏书,没有从中发现婉儿有任何憎恨武则天的迹象,婉儿不但不恨武则天,反而时时刻刻都在维护武则天,她吹过的武则天的彩虹屁围起来甚至可以绕地球一圈。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

比如《不许言中兴敕》这篇诏书就提到:

则天大圣皇后思顾托之隆,审变通之数,忘己济物,从权御宇,四海繇(由)其率顺,万姓所以咸宁。唐周之号暂殊,社稷之祚斯永。

武则天受前夫唐高宗李治顾托,审时度势,言外之意就是她登基为帝是顺应天命,是时势的选择。在她的统治下,万邦归顺,百姓安宁。李唐与武周只是国号不同,社稷国祚乃是一脉相承。

哪怕武则天在死前自己去掉了帝号,中宗朝的诏书仍旧承认武则天为皇帝的事实。武则天这么一个让李唐王朝人厌狗嫌的存在,因为维护她,唐中宗李显也没少被黑。

另有《答敬晖请削武氏王爵表敕》中说:
以则天大圣皇帝内辅外临,将五十载,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

此处依旧在维护武则天的正统地位,只是这一句:“在朕躬则为慈母。”有闭眼瞎吹的嫌疑,毕竟武则天到底是不是慈母,李贤、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都有话要说。

《三藏圣教序》中还说什么爰命百寮,兼整四众。什么锵锵济济,炜炜煌煌,简直吹得神志不清了都。

则天大圣皇帝出震膺期,乘乾握纪,绍隆为务,宏济为心。爰命百寮,兼整四众,虹幡㨹日,凤吹遏云,香散六铢,华飘五色,锵锵济济,炜炜煌煌,迎于上东之门,置于授记之寺。

 

唐中宗的《即位赦文》中同样提到:

则天大圣皇帝,亶聪成德,浚哲应期,用初九之英谟,开太一之宏略。

虽然这篇文章明确是出自韦承庆的手笔而不是婉儿的,但在神龙政变刚刚结束的关键时间点上,五王绝对不会一边推翻武则天的统治,一边又狂吹武则天的彩虹屁,韦承庆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来,应该是得到了婉儿的授意。这里稍微做下说明,婉儿在武则天后期以及唐中宗时期一直掌握着制诰权,这个制诰权并不仅仅指的她亲自写诏书,而是她掌握着为皇帝写诏书的权利,其中包括她可以指定她想指定的人来写这个诏书。这个权利究竟有多大,各位就自行想象吧。

婉儿学习与发扬祖父上官仪创立的上官体即是在武则天时期。她似乎从来没有忌讳武则天与上官仪之间的仇怨,如果上官仪是武则天害死的,那她除非叛逆到存心想和武则天对着干,不然不会如此毫无顾忌地当着武则天的面推崇自己的爷爷。至于说武则天欣赏上官仪才华一事,这是影视作品的演绎,正史里没有任何佐证。

最后一点,有人认为婉儿参与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的统治是为了给祖父上官仪报仇。真实情况是:婉儿参与过神龙政变不假,但她完全是被动参与,且她一直力图阻止神龙政变的发生,这点会在后续详细说明。

 

二、武则天的角度。

《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在结束酷吏政治之后,韦嗣立、李峤、崔玄暐等人曾多次上书请求武则天为被酷吏陷害的众多冤案平反,武则天起初并不愿意,在李峤等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下,老太太终于点头答应了。

李峤、崔玄暐奏:“往属革命之时,人多逆节,遂致刻薄之吏,恣行酷法。其周兴等所劾破家者,并请雪免。”司刑少卿桓彦范又奏陈之,表疏前后十上,太后乃从之。——《资治通鉴

公元705年3月,也就是神龙政变,武则天下台的两个月后,《旧唐书》记载:

文明已来破家子孙皆复旧资荫,唯徐敬业、裴炎不在免限。

虽然诏书是恢复文明以来,也就是武则天当太后以来被冤害的官员的资荫,然而那时正值上官婉儿掌权时期,如果上官仪真的是被冤枉,婉儿没有理由不在此时为她的爷爷平反。而上官仪赠官却是在三年之后,且并没有交代是平反,仅仅追赠官爵而已。从头到尾朝廷都没有为上官仪平反过。

再回过头来看这道诏书,特地强调了裴炎和徐敬业不再免限之内,可见虽然此时武则天已经下台,但发布诏书的人依旧照顾到了武则天的意见,没有原谅武则天真正憎恨的人。

武则天临死前所下的遗诏内容是:

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皆赦之。
如果上官仪是武则天害死的,在他又是上官婉儿爷爷的情况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武则一定会赦免上官仪。如果武则天恨上官仪恨到宁死也不原谅,那么她根本不可能对婉儿多看一眼,哪怕婉儿再是个天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个无解的死循环,除非这件事根本不存在。

 

三、当时其他人的角度:

如果从婉儿和武则天两人之间的相互态度上依旧证明不了上官仪非武则天所害的话,那么我们再接着往下看。

公元708年,朝廷莫名其妙地对上官仪及婉儿的父亲上官庭芝进行了一次追赠,修文馆学士李乂为上官仪写了一首挽词,挽词中夸了一顿上官仪的彩虹屁,却并没有提及上官仪的死因。

宇内文儒重,朝端礼命优。

立言多启沃,论道盛谋猷。

顾日琴安在,冲星剑不留。

徒怀东武禭,更掩北原丘。

 

熟悉婉儿的人,对《上官婉儿墓志》一定不陌生,《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中提到:

先皇(李显)拨乱反正,除旧布新,救人疾苦,绍天明命。神龙元年,册为昭容。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话。这段话中的拨乱反正,拨的是谁的乱?反的是谁的正?除旧布新又是指的哪个旧?哪个新?有人认为这段话墓志作者针对的是二张,而我认为,这段话完完全全就是针对武则天。“拨乱反正”和“救人疾苦”先撇开不谈,我们重点说说这个“除旧布新”和“绍天明命。”

公元705年2月神龙政变之后,李唐朝廷几乎推翻了武则天时期确立的一切祭祀、礼仪、服饰、百官、文字制度,恢复了李唐旧制。所以这个“除旧布新”只能指武则天,不可能指二张。而一提到天命,我们自然是将它与皇权更替联系到一起。

举个最近的例子,唐中宗李显的《即位赦文》中有一段话:

闻天地盈虚,四时有消息之度;皇王兴替,五运有迁革之期。称号斯殊,骊騵亦异。受明命者,罔不由兹。

此处的“明命”,是和“天地盈虚”“皇王兴替”连起来用的,所以这个“绍天明命”同样针对的是武则天而不是二张。

《上官婉儿墓志》的作者对武则天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那么在提到上官仪的死亡时,TA又会如何指责辱骂武则天呢?

TA根本没提到上官仪是怎么死的!

难道是墓志作者忘了写上官仪的死因?那TA为什么又在下文委婉提到婉儿父亲上官庭芝是受家族之祸牵连而死,而不敢明确或者暗中表达这一门惨祸是桩冤案呢?

父庭芝……属楚国公数奇运否,解印褰裳,近辞金阙之前,远窜石门之外,并从流迸,同以忧卒。赠黄门侍郎(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访以荒陬,无复藤城之榇;藏之秘府,空余竹简之书。——《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

 

从此处可以看出,尽管《上官婉儿墓志》的作者对武则天的评价充满了负面情绪与否定态度,但TA依旧不认为上官仪的死与武则天有关,如果上官仪真的是被武则天害死的,那么以这位墓志作者的态度,哪怕不是明目张胆地指出这件事,至少也会运用春秋笔法委婉表达出来。但墓志作者与李乂一样,对上官仪的死因避而不谈。

前面说到《大唐新语》是部野史,这部野史距上官仪的死亡时间已过去了一百多年,那么在武则天活着或上官婉儿活着的时期,民间有没有一部野史记载着这件事呢?答案是没有,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有一个叫张鷟的人,写了一部笔记小说叫做《朝野佥载》,《大唐新语》中有不少内容是出自《朝野佥载》。《朝野佥载》的作者张鷟对武则天特别感兴趣,武奶奶的奇闻异事记载了一大堆,却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过上官仪的死与武则天有关。

在武则天与上官婉儿的那个时代,她们本人也罢,身边的人也罢,皇帝李显也罢,当时的朝臣也罢,甚至是民间的野史作家也罢,没有任何一个是认为上官仪的死与武则天有关系的。武则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害死过上官仪,你说这事离不离谱。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判定,武则天是婉儿仇人这件事为:

假。


评论(9)

热度(58)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